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2015年08月12日 作者: 人气:1468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 国发 〔2 0 1 4 〕 4 6 号) ,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南省

豫政 2 0 1 5 4 4


南省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 ( )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 国发 2 0 1 4 4 6 ) ,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 “将全民健身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健全产业体系,培育消费市场,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 )发展目标。

2 0 2 5,基本建立结构合理、供给丰富、消费活跃、富有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 3 0 0 0 亿元,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运作能力的体育产业投资主体,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体育骨干企业,建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体育产业基地和项目。

——体制机制趋于完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政府服务和监管规范高效,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市场主体诚信自律,体育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公共体育设施遍布城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到 2 平方米,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 40 0 0 万人。

二、重点任务

( )激发市场活力。

1 .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积极探索单项体育协会与机关事业单位脱钩。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市场化的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将适合由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2 .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注重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前期规划论证,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开发等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管理公司、职业俱乐部、赛事公司、运动协会等参与运营。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支持各地大型体育场馆在保障全民健身和体育竞赛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拓展保健、文化、餐饮、休闲娱乐、体育用品销售等服务领域,增强复合经营能力,实现最佳运营效益。对社会资本投资、提供公益服务的体育场馆,政府可给予补助。

3 . 推进职业体育改革。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鼓励具备市场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落实职业体育政策、制度,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鼓励发展独立性、自治性的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支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开。充分发挥职业体育俱乐部在职业联赛决策中的市场主体作用。

4 . 引导体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大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加大大型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美誉度高的体育品牌。扩大体育对外开放,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 走出去” ,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体育企事业单位资源整合,成立体育产业集团。扶持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到2 0 2 5 ,培育体育龙头企业或示范性单位 5 0 家。

( )优化产业结构。

1 . 完善产业体系。遵循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我省实际,加快构建富有河南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运动康复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发展体育策划咨询、体育中介服务、体育电子商务、体育会展、运动装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品牌赛事和健身品牌,提高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积极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生产高附加值健身器材、可穿戴式体育设备。

2 . 发挥重点项目对体育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 三大球”( 足球、篮球、排球)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省辖市、县 ( 市、区)政府创造条件发展 三大球”项目,完善 “三大球”运动普及、人才培养、运动员选拔体系,广泛开展省市县三级联赛、校园联赛及各类群众性赛事,积极发展青少年 三大球”运动,培育国内一流的足球、篮球、排球强队和职业俱乐部。突出发展足球运动,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制定全省足球场地建设规划,把兴建足球场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刚性要求,由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因地制宜建设足球场,充分利用城市和乡村的荒地、闲置地、公园、林带、屋顶、人防工程等,建设一大批简易实用的非标准足球场。创造条件满足校园足球活动场地要求,加强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大力发展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群众参与度高、适宜性强的体育项目。

3 . 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充分发挥以登封少林武术、温县太极拳为代表的传统武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术产业。推进少林武术规范化、标准化,推动登封武术培训提档升级,形成 1 2所世界一流的武术教育集团,打造以登封为核心的世界功夫之都;探索推进少林武术与青少年足球运动深度融合,打造少林足球新品牌。支持焦作市建设太极拳产业孵化和推广基地,研究推进太极拳的动作、套路、服饰、礼仪等系统化、标准化,形成1 2 个享誉国内外的太极拳培训品牌,深度挖掘太极拳的健身、文化、养生价值。继续办好郑州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支持 武林风”等武术文化项目做大做强。拉长武术产业链条,推进武术展演、武术旅游、武术文化、武术用品制造、武术动漫、武术影视娱乐等业态发展。加强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做好青少年武术普及工作。积极发展航空体育产业,支持安阳市、郑州市上街区等发展跳伞、航模、动力伞、热气球等航空体育运动,将林州林滤山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滑翔伞基地。鼓励栾川等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气候和山地条件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地,发展冰雪运动产业。支持龙舟、舞龙舞狮、风筝等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4 . 推进体育产业集聚。依托各地资源优势,汇聚产业要素,打造一批体育产业带、集群或基地。以郑州为代表的大中城市要突出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健身休闲、体育高新技术、职业体育等产业。山水生态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要大力发展登山、漂流、攀岩、滑雪、探险、徒步、拓展训练、野外露营、养生等健身休闲产业。鼓励各地依托产业集聚区等集聚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依托城市新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集聚发展体育服务业。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争创 2 个以上国家级、培育 5 0 个省级体育产业 ( 示范)基地。

( )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1 . 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大力建设城乡生态绿道和登山健身步道。在城市道路、绕城公路沿线、河流湖泊沿岸以及旅游道路两旁规划建设供群众骑行和徒步的绿道,连接城乡居民聚居区、公园、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构建居民健身休闲绿道网络。结合全省空间布局,鼓励各地依托现有交通设施,探索建设城市间贯通绿道。支持旅游景区结合自身特点开发户外运动项目,建设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支持企业和各类机构复合经营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项目,鼓励各类体育赛事、节庆、展览等大型活动项目增加相互功能,提升项目价值和吸引力,降低综合成本。

2 . 促进康体融合。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大力发展运动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推广 运动处方” ,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体育训练、医疗、保健等各类机构开展群众日常体质测定,提供健康咨询、运动康复等服务。发挥传统武术、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运动康复机构。

3 . 推进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创意、体育影视、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等相关业态。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支持举办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各类体育展会,培育本地体育展览品牌,支持申办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 ( 文化)博览会。鼓励体育产业单位采取“ 互联网 + ”模式,提升体育智能穿戴、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服务、传统体育用品制造等产业发展水平。鼓励科技、教育、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事业单位开发体育领域相关产品和服务。

( )丰富市场供给。

1 . 完善体育设施。根据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体育设施,合理布点布局,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投资等方式,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体育场馆。 20 2 0 年每个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 )建成 “两场三馆” ( 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 〔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 , 2 0 2 5 年实现县 ( )全覆盖。鼓励乡镇 ( 街道)普遍建设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或室外多功能运动场、灯光球场、笼式足球场等。在城市社区建设 1 5 分钟健身圈,推动新建居住区按要求建设体育场地,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 1 0 0 %。实施适应群众需求和具有地域特点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 1 0 0 % 全覆盖,提高现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盘活存量资源,支持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鼓励企事业单位因地制宜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并向社会开放。

2 . 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探索建立财政保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体育赛事模式,体育、公安、交通运输、新闻出版广电、通信、电力、供水等部门根据赛事需求做好保障工作。探索搭建支持举办体育赛事的服务平台。省辖市结合实际培育发展至少一项品牌赛事活动,支持县 ( )和有条件的乡镇结合实际开展特色赛事活动。支持郑州少林武术节、郑开国际马拉松比赛、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安阳航空旅游节、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活动、 三山同登”活动、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信阳自行车比赛等本土赛事和活动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办好足球、篮球、排球全国职业赛事河南主场比赛,树立主场形象。积极申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

( )营造健身氛围。

1 . 鼓励日常健身。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各类机构中推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鼓励单位提供必要的健身设施,加强健身活动组织,开展符合单位工作特点和满足职工健康需求的健身活动。组织实施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促进青少年培养体育爱好,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支持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改善体育锻炼条件。

2 . 普及体育文化。鼓励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等各类媒体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新闻媒体要开设科学健身、养生保健专栏,加强对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的宣传报道,增强公众的自觉健身意识,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鼓励出版全民健身科普图书,提高公众体育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形成体育消费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政策措施

( )完善投融资政策。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等企业上市,到新三板市场和我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融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推广和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或运营管理的公共体育场馆,按协定享受收益的比例分成。加强政府引导,支持设立由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保险机构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

( )完善财政和消费政策。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要加大投入力度,安排资金支持体育设施建设。统筹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进一步研究鼓励群众健身消费的优惠政策。

( )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省辖市、县 ( )政府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各地要制定体育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力争2 0 2 5 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 平方米。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 . 1 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 0 . 3 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凡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指标要求的,要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支持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中的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建体育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项目,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 )完善税费价格政策。充分考虑体育产业特点,将体育服务、用品制造等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 1 5 % 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经认定取得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优惠资格的,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体育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符合税法规定的可在税前扣除。落实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创意和设计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按3 % 的税率计征营业税。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符合条件的可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鼓励各类企业和个人向公益性体育事业单位或组织捐赠财物,向贫困和农村地区捐赠体育服装、器材、装备等,并按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规定享受税前扣除政策。

( )完善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政策。通过冠名、合作、赞助、广告、特许经营等形式,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无形资产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强体育品牌建设,推动体育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研究和推广科学健身新项目、新器材、新方法,制定完善行业标准,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健全体育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牵头承担各类科技计划 ( 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完善体育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 )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专业,重点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科研、中介等专业人才,提高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水平。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体育产业理论研究水平,建立省体育产业研究专家库。进一步完善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政策,加强再就业培训,鼓励退役运动员创办体育经营实体。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对体育创意设计、自主研发、经营管理等人才进行奖励和资助。

( )优化市场环境。研究建立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创新市场运行机制,推进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无形资产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按市场原则确立体育赛事转播收益分配机制,促进多方参与主体共同发展。加强安保服务管理,完善体育赛事和活动安保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安保服务社会化,进一步促进公平竞争,降低赛事和活动成本。

四、组织实施

( )健全工作机制。各地要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发展改革、体育、宣传、教育、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卫生、新闻出版广电、旅游等多部门参与的体育产业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抓好任务落实。要跟踪分析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和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我省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加强行业管理。体育部门要完善体育产业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要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项目和区域,通过建立联系点机制,跟踪发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统计、体育部门要根据国家体育产业分类标准,建立体育产业常态化统计机制和评价监测机制,定期公布相关数据。

( )加强督查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或配套文件。省发展改革委、体育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

                                         

                                                  2 0 1 5 7 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