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你好,可可西里、鼓浪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华网 发布:2017年07月11日 作者:何璐 王梅 王珏 人气:1161
来喜讯:经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代表的审议和表决,青海可可西里于7日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第二天,评委会主席再次敲锤,福建鼓浪屿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从正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的第四十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连连传来喜讯:经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代表的审议和表决,青海可可西里于7日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第二天,评委会主席再次敲锤,福建鼓浪屿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1

申遗前问题和困惑不少


可可西里藏语意为昆仑雪山之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约600万公顷,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江中下游水资源提供保障。在这里,拥有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独特的生态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植被类型,为藏羚羊等青藏高原特有的哺乳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最多时曾有20万只高原精灵生活在可可西里。



藏原羚站在可可西里的一处坡顶。
新华社记者 王 博摄


然而,20世纪后期,藏羚羊绒制品沙图什披肩在西方走俏,一件沙图什披肩至少需要三四只藏羚羊的羊绒,大量藏羚羊遭受猎杀,数量骤减,最少时不足两万只。时任治多县委副书记的索南达杰,曾12次率队由昆仑山口进入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1994年1月18日,在押送18名偷猎者和缴获车队途中,40岁的索南达杰被盗猎者残忍地射杀在可可西里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



申遗成功之前,鼓浪屿虽然不像可可西里那样有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但也遇到过困惑和迷茫。


鼓浪屿中华路21号,一幢3层的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清水红砖墙、哥特式尖券拱窗,外加窗洞上一双形似猫头鹰圆睁着的双眼。这里便是很多老鼓浪屿人口中的猫头鹰楼。


猫头鹰楼


将近一个世纪之前,这是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旧址。百年之后,这栋建筑历经被违法搭盖的干货卖场侵占,主楼还被改成家庭旅馆,曾经的美丽容颜渐渐失色。


这些和鼓浪屿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与场所,由于岁月侵袭和人为破坏,逐渐黯淡了容颜,喑哑了声音。

蔡松荣

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鼓浪屿的定位似乎有点摇摆不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人文价值也并未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利用。


吴永奇

厦门文史专家、鼓浪屿历史研究者

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从自然风光上认识鼓浪屿。鼓浪屿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和近代中西交流的标本,如果把历史文化的因素忽略了,那就太可惜了!



2

申遗时努力和付出很多


近年来,伴随着鼓浪屿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修缮工作的推进,违建被拆除,建筑及庭院景观恢复了昔日的风采。猫头鹰楼上,“亚细亚”的字样被修复原样,鹰眼形状的窗户恢复之后再次炯炯有神。去年夏天,外图台湾书店在此安家落户,使这里成为鼓浪屿一个优雅别致的文化地标。除了庭院里的花香,楼里也飘散着书香,而在睡莲、三角梅的掩映下,猫头鹰楼更美了。


2012年,鼓浪屿被正式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录后,厦门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11月做出了全面推进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的决定,明确将鼓浪屿定位为“文化社区+文化景区”,注重文化、生活和业态的内涵提升。“在鼓浪屿整治提升和申遗的推动下,我们或修旧如故,或还原最初容颜,让古老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蔡松荣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我国还将做好鼓浪屿后续保护管理及展示利用工作,合理控制登岛游客数量、改善遗产本体保护状况、提升监测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将更加美好的鼓浪屿展现给公众。



空中俯瞰鼓浪屿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长年被闲置和遗忘的毓德女学经过改造,成为梳理鼓浪屿教育沿革的展示馆,向人们讲述着林巧稚、周淑安等鼓浪屿教育名家的励志故事;租界时代的公审会堂,违规建筑得以拆除,成为街道公共议事理事会场所……和猫头鹰楼一样,在提升和整治的过程中,鼓浪屿上53个文化遗产核心要素都得到修缮,对其开展长效保护的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遗产档案中心等体系也均建立起来。此外,街区立面整治、市政设施改造、道路修补、绿化美化等也在同步推进。


保护藏羚羊的工作开始得更早。青海省政府1995年建立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1997年底又将其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自然保护区。经过政府、社会力量、民间环保组织的共同努力,如今藏羚羊已从濒危物种中剔除,可可西里腹地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已超过6万只。


据青海省住建厅申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青海可可西里申遗项目2014年底正式启动,两年里,青海省组织专家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开展大量实地调研,且按照国际惯例编写材料,并设计了管理计划和措施。


终于,他们的付出得到了认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技术评估报告给出这样的评价:这片严酷的荒野一望无垠,美景令人赞叹不已,仿佛被冻结在时空中,然而其地貌和生态系统却在不停地变化。



3

申遗后保护要求更高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悠扬的钢琴声、浅吟的大提琴伴着一阵欢快的歌声从鼓浪屿鹿礁路的一户人家飘出。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小型家庭音乐会,弹钢琴的女孩名叫方思特。


方思特

鼓浪屿风琴博物馆馆长

这样的场景在我家经常上演,因为音乐是鼓浪屿人生活的一部分。


鼓浪屿素有琴岛的美誉,家庭音乐会更是成为岛上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可近年来,由于旅游经济大潮的涌入、本地人口的外迁,鼓浪屿上以家庭音乐会为代表的音乐文化传承一度面临断档的危险。



作为鼓浪屿申遗顾问的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表示,申遗团队将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通过遗产保护和申报推动三者的整体保护,尤其注重将鼓浪屿原来断裂的文化重新连起来,帮助新鼓浪屿人建立对这里文化特质的认同感,使当地独特的文化发展并延续。


“2012年,当时政府提供场地,让我们在鼓浪屿音乐厅举办音乐之家音乐会,采取复制家庭音乐会的形式,把对鼓浪屿怀有相同感情的人凑在一起,组建新的家庭音乐会。”回忆起第一场音乐会时的情景,方思特还有些小激动,“全场705个位置座无虚席,连台阶、走廊上都站满人。”


“活态传承鼓浪屿文化,让文化重新‘占领’鼓浪屿,是鼓浪屿今后发展的方向。”鼓浪屿管委会主任郑一琳表示。申遗成功之后,如何保护发展成为更加重要的议题。“申遗不是最终目的,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才是根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的文明能够传承下去。”蔡松荣说,未来将继续保护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场景,传承鼓浪屿历史文化的精髓,以及这一国际社区的文化多样性


“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青海省住建厅厅长姚宽一说出了同样的话,“可可西里申遗将让全世界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强化管理、加强保护的过程,可以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要求,青海省政府部门将遵守“不在遗产地范围内为根除小型哺乳动物鼠兔采用毒杀行动”“不强制安置或迁移遗产地缓冲区的传统牧民”等承诺。


此外,可可西里的金矿、可燃冰等资源对不法分子仍有很大的诱惑,对可可西里未来的保护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草原退化和荒漠化也是威胁,生活在保护区域的牧民,要实施放牧禁令,考虑自愿移民安置。


在高寒缺氧的数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林业民警数量严重缺乏,在日常搜山行动、打击重点偷猎者时常感到警力不足、装备不足。期盼申遗成功后,有更多的力量加入我们的队伍,保护好可可西里是林业民警的承诺。

罗延海

可可西里管理局森林公安分局副局长


长期致力于可可西里保护的志愿者孙暄认为,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国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等国家公约和国家法律,申遗成功,意味着可可西里腹地九成以上的区域将被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荒野保护区。


中国“世界级遗产”最新全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