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智美体育:体育赛事第一股渡过“撞墙期” 实业化道路成绩斐然
3月28日,智美体育(01661.HK)公布了公司截至2016年12月31日止的财年业绩。2016年,公司利润上涨83.9%,为9336万。其中,体育赛事运营收入大幅提升至4.45亿,对比15年增加了28.9%,体育业务收入在公司整体业绩收入中占比已大幅升至93%。智美体育已全面实现战略升级,同比同业及环比自身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结束“撞墙期”,以“纯正”之姿发力体育产业
2015年,智美因传统业务下滑的影响,导致年报利润下滑。2016年初管理层壮士断腕,果断终止了传统业务的进一步开拓,全面走向体育文化产业实业化道路。随着智美体育的年度业绩发布,也为市场观望的态度吃了一剂“定心丸” 。据年报显示,相较于去年,公司在体育板块的收入和整体利润均大幅上升,体育收入占总体收入的93%。
智美体育虽然在2016年公司放弃了媒体广告业务会造成短期收入下降,但基于公司自身在体育产业的先发优势,加之大量掌握具备核心价值的赛事IP,体育个体消费服务市场也日益活跃,公司已成功渡过“撞墙期”和“健康持续平稳发展期”。
谈起“撞墙期”,智美体育董事局主席任文女士是这样表述:“运动学中有个词汇叫‘撞墙期’。指中长跑中经历的最艰难时间,遇到撞墙期,人们会质疑自己撑不下去,此时非常容易放弃。但是一旦撑过这个时期,身体就会再次恢复常态,并且将当下的状况调整为运动状态,此时运动起来不但健步如飞,还能让人觉得身心舒畅。”
如今的智美体育已成为纯正体育公司,在赛事管理和运营产业链条上积累了相当的知名度。客观而言,目前中国体育产业总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体育人口和体育业务的培养和累积,体育产业有望迎来爆发期,“虽然目前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战略方向正确是一个企业蓬勃发展的首要前提。事实证明智美体育的实业化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智美体育管理层表示。
构建核心竞争力,“平台化”打造产业价值链
就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来看,赛事运营、体育用品及体育健康服务三方面大多各占30%左右,体育产业链各个环节发展比较均衡。然而,我国体育产业中,体育用品占据全部产值的80%左右。因此可以推断,赛事运营和体育健康服务在未来的前景将会十分广阔,是未来体育产业化的重要受益方向。
智美体育以构建自营赛事价值链为发展战略,打造大众体育IP品牌,并以赛事为核心进行产业链延伸及开发。
据资料显示,如今,智美体育已占据中国省会以上城市马拉松市场的半壁江山,所有运营的赛事均获国际级及国家级奖项,并已代表中国路跑产业首次走出国门承办国际级赛事。旗下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田径协会、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联合主办马拉松系列赛的唯一承办方。在赛事规模化运营及赛事直播内容制作中,进一步夯实了行业领先地位。业内人士认为,智美体育在媒体播出平台,赛事运营场次及质量、赞助商及用户数量方面均大幅提升。已形成对产业向下游各类机构聚拢效应。
智美体育认为,自有IP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体育IP作为产业链的源头至关重要,没有真正的自有IP,体育经纪、体育服务、体育洐生品、媒体产品这些产业链上下游的产品无法贯通形成产业规模。没有产业规模,我国在世界体育市场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力,中国体育人口的红利更不可能被真正激发。”
年报显示,集团2016年起开始整体战略升级,围绕着赛事运营为核心,为多元化马拉松产业及产品提供消费、人口和数据支持,在赛事管理、体育营销、体育服务及品牌传媒四大板块的进行布局,形成路跑产业上下游产业集群,实现体育产业平台化战略。
运营能力树业内标杆,比肩国际化管理体系
较早前,智美体育的管理层公开表示,整个行业的发展绝非朝夕之事, 体育产业作为大文化产业中门槛较高的分支,会有相当长的“爬坡过程”。
对于行业内的从业者而言,目前需要转变的是“短、平、快”的运营思路,应该本着脱虚向实的态度,着力于实体项目的发展。通过持续推进、循环上升的过程将赛事运营、体育营销、品牌传播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会真正促进行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能力和运营体系至关重要。公司年报显示,在主营业务赛事运营方面,公司在专业路跑领域具备高速持续性发展能力。2016年,公司成功运营了广州、深圳、杭州、深圳宝安、沈阳、东莞、吉林、海南等十余站大型马拉松赛事,已陆续五年零伤亡事故。其中,在备受瞩目的深圳国际马拉松招投完胜众强劲对手,说明公司在马拉松赛事运营的高素质综合专业能力,已在路跑运营中绝对领先。
智美体育在赛事运营场次及质量、媒体播出平台、赞助商及用户数量,均有大幅领先,因此已对产业上下游各类机构企业产生聚拢效应。同时,智美体育已完成管理系统整体升级,出台运营管理236项文件保证比赛高质量,统一标准进行采购,完善医疗保障和确立传播体系,打造体育产业运营管理宝典,使管理结构更趋国际化和标准化。各类业务流程及管理标准已逐渐成为行业整体标准,公司各层级业务骨干任职国家级专业机构。在内部管理水平上,取得了巨大成长,有效控制因规模极速扩大而产生的管理成本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