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山地体育产业成为脱贫攻坚助推器
体育产业方兴未艾,体育事业大有可为!贵州充分挖掘体育资源,把事业、竞技和产业同步协调推进,用贵州省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玉广的说法,就是全力做实全民健身的“里子”,撑起竞技体育的“面子”,装满体育产业的“盆子”,实现体育生态化、生态体育化,体育旅游化、旅游体育化。
贵州各地因地制宜,将自然资源、特色文化与体育运动相互结合,强了体质、富了百姓、活了产业、有了品牌,特别是为脱贫攻坚实现小康、为“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大省、体育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劲:山地体育助推扶贫效果明显
据贵州省体育局副局长宋广强介绍,本届户外运动大会共有12项体育赛事活动,设立竞赛类、群众参与类、表演类三个版块。同时将黔西南州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相融合,在4A级景区中举办自行车拉力赛等项目,大会还设置了独竹漂、舞龙、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示贵州浓郁的民族体育特色。
这个系列的赛事活动,为黔西南带来十万以上游客,仅贞丰露营和独竹漂等系列活动,就带来了5万左右游客。
“坚持运动与旅游互动、户外运动与全民健身融合,把体育工作融入到‘大生态’‘大健康’格局,充分利用各地民众文化资源和山地特色资源,念好‘山字经’,书写‘水文章’。”张玉广说。
上半年贵州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41.35亿元。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了39%和41%。这其中,作为山地户外运动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不在少数。
世界休闲组织名誉主席德里克·凯西研究发现,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城市,都将健康、公平、智慧、绿色、经济、安全作为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健康被放在了尤其重要的地位上。由此,休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助推项目当地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贵州山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助推扶贫链接
攀岩表演:致富不走“寻常路”
广东游客陈明把年假交给了安顺。9月21日,刚下高铁的他,租车直奔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格凸河景区。
“首站看本地的‘蜘蛛人’表演。”陈明说,作为攀岩运动爱好者,他对当地人的“裸攀”很感兴趣。所谓“裸攀”,是指攀岩者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设备保护,凭借技艺和胆识徒手攀登,而这些攀岩者也被形象地称为“蜘蛛人”。
陈明说,“裸攀”并非紫云独有,但“蜘蛛人”能够在如此险峻的岩壁上自如攀爬,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多见。现场观摩后,陈明将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攀岩爱好者切磋技艺——当然是在有安全设施保驾护航的基础上。随后,他还要参加野外丛林穿越活动。
从2000年起,格凸河每年都会迎来大批观众,观赏“蜘蛛人”徒手攀岩的表演。如今,“攀岩”已经成为紫云推进山地户外体育与旅游产业结合的关键点。
“女蜘蛛人”罗萍告诉记者,在格凸河附近,能够徒手攀岩的人也就十个左右。她的师父罗发科已经退休,目前只有她和三个师兄能够在岩壁上如履平地。他们四人组成了在攀岩界颇有名气的“蜘蛛人”组合。
苗族学者杨正江介绍,格凸河能够产生那么多徒手攀岩的人,和当地苗族同胞的生存状况有关。在旅游开发前,住在格凸河两岸的苗族同胞除了种地,还会攀上附近的山洞和岩石,挖草药、采燕窝出售。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格凸河周边攀岩的人越来越少,功能也从采摘交换变为旅游表演。传到罗萍这一代时,“蜘蛛人”已经有7代的历史了。
实际上,徒手攀岩和专业攀岩有很大的区别。“能爬上去不算本事,还要能安全地下来,这需要很强的技术和技巧。老人教我们时都特别强调‘能上能下’,其训练方式先是‘上二退一’,爬两步退一步。熟悉后,继续训练‘上三退二’,爬三步退两步。就这样反复练习,不断尝试。”“蜘蛛人”王凤忠说,“裸攀”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刻苦的练习,“至少苦练5年,才能出师”。
可是,付出越多,收获也就越多。王凤忠、罗萍等“蜘蛛人”每年表演收入超过10万元。
“蜘蛛人”的户外攀岩表演不但富了自己,也带活了当地的旅游产业。每年到格凸河看攀岩表演的游客超过5万人,带动综合收入2000万元以上。
旅游营销策划人、贵州格凸旅游公司副总经理滕进说,在“蜘蛛人”的带动下,紫云已经成为国家级的攀岩基地,山地丛林穿越等户外运动项目已经率先启动,正向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但当前,攀岩和其他户外运动,还处于小众范围,真正形成产业还需要向大众普及,做好互动和玩的文章。
对此,紫云自治县县委副书记范成荣表示,紫云已经全面布局,大力发展户外体育产业:以“发现紫云”系列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挖掘紫云当地自然及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多彩紫云”,不断强化和提升人们对紫云“户外运动天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提高品牌赛事的影响力和参与度,吸引更多的体育、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者,“与时俱进打造紫云旅游发展升级版”。
民族体育:“斗”出旅游新天地
在贵州省第九届运动会上,黔东南州下司民族中学高二学生文治慧一举夺得青少年组独竹漂项目的两块银牌。她从初二开始学习这项民族体育运动,教她的人正是将此项运动引入下司中学的老师甘放。
在下司民族中学,民族体育项目进驻课堂已成为一项“传统”。2008年6月,在全国第十六届“屈原杯”龙舟锦标赛暨第五届中国南宁龙舟国际邀请赛中,下司中学参加青少年组250米、500米直道竞速两项赛事,均以优异成绩夺冠。
龙舟、独竹漂等项目进校园,是黔东南州民族体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这些具有技巧性、竞技性、观赏性的民族体育项目,早已融入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经过开发和推广,逐渐由事业变为产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市场化程度最高、产业规模最大的要数斗牛项目。
2015年9月3日,榕江县乐里镇举办了“侗家牛王争霸赛”。本次比赛的总奖金超过100万,现场观众有数万人。举行比赛的七十二寨斗牛场,是全世界最大的斗牛场。
在黔东南各地,斗牛已经成为一项高度“职业化”的运动。一头一线的战牛,出场费已经超过了3万元,而在现场比赛的时候,主持人会详细解说每一头参赛的战牛的简历,来自哪里,打过几次比赛,赢过谁等等,形式与职业拳击赛颇为相似。
凯里经开区斗牛协会会长文小波告诉记者,2015年中国凯里第一届“东方牛王争霸赛”的门票收入达180多万,整个比赛的奖金池达80万,吸引了包括云南、广西、浙江各地的“名牛”前来参赛,想冠名和赞助的商家更是数不胜数,而今年这样规模的活动一共要办六场。
民族体育产业的火爆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兴旺。台江县施洞镇每年都要举办龙舟节,不仅有力带动了当地特色银饰、苗族刺绣、蜡染、服装的销售,还扩大了施洞镇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促进清水江沿岸苗寨的旅游产业发展。
每年,黔东南有各类民族节日396个,参与人数达万人以上的有122个。在这些节日活动中,含有体育特征的有竞技芦笙、板凳舞、踩高跷、射弩、侗族摔跤、独木龙舟等等。
对此,黔东南州“独家定制”,围绕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相继推出全国独竹漂邀请赛、“雷公山之巅巴拉河之夏”自行车爬坡赛及竞速赛、黔东南中国“牛王争霸赛”,以及斗鸡、斗鸟、斗猪等特色赛事,将体育赛事与民族文化、旅游相融合,不仅有力提升了黔东南影响力,也多角度促进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旅游活州”的重要载体。
“民族体育事业不仅要和旅游结合起来,也要和全州大力发展的大健康医药产业结合起来,在全省打造山地户外大省的背景下,黔东南州的民族体育一定会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谢翔云说。
户外运动:借“赛”出山谋转型
冬天去滑雪,夏天玩草原。上海游客崔向全被六盘水的户外体育玩法迷住了。
“说实在的,以前提到滑雪和草原户外运动,我们都认为这是北方的专利。”崔向全近日参加了2015中国贵州盘县乌蒙大草原生态体育国家公园系列活动,不由得发出了“六盘水的草原更茂盛,天更蓝,云更白,山水更多情”的感慨。
这是崔向全第四次来六盘水旅游。2013年冬天,他到六盘水参加商业活动,受朋友之邀到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滑雪。从此,他爱上了六盘水。
身处乌蒙腹地的六盘水,最高海拔达2845米,平均气温在19.2℃,素有“中国凉都·贵州屋脊”美誉。可是,很多游客只知道“江南煤都”的品牌,并不了解六盘水的山地生态优势和气候优势。
围绕“凉”和“绿”,六盘水做起了转型文章,韭菜坪、北盘江大峡谷、坡上草原和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既是天然的旅游目的地,也是绝佳的户外体育运动场。于是,打造“大健康旅游目的地”被确定为六盘水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六盘水市打造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六盘水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7年)》于2015年8月上报审批。
“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的背后,是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布局。近年来,六盘水市努力补齐交通短板和景区配套不足,强抓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抓住户外体育的互动性和品牌性,主办或承办高规格体育赛事,借“赛”出山,以“赛”促“游”。
从今年8月开始,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夏季国际马拉松、洲际篮球争霸赛、乌蒙大草原生态体育国家公园系列活动等相继举办,六盘水的大型运动品牌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在六盘水市钟山区区长王赟看来,通过这些运动赛事,短期可以吸引人气,长期可以沉淀品牌,“让越来越多的人到六盘水、感受六盘水,爱上六盘水”。
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六盘水的冬季更为寒冷、存雪时间更长,具有发展雪上运动的优势。每到冬季,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滑雪场火爆到一票难求。仅2015年冬天,就有6万多人到六盘水滑雪,除了西南的游客外,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香港的游客,滑雪带动的旅游收入达到1700多万元。如今,国家雪上运动基地中心正在考察规划,准备把六盘水打造成像俄罗斯的索契一样的“雪上运动之城”。
赛事带来了知名度,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2012年至2014年,六盘水游客接待人数分别为470万人次、700万人次、1032万人次,旅游收入分别为32.88亿元、44.36亿元、57.27亿元,两项指标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
六盘水市文体广电局局长闫秀春说,在山地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六盘水注重公共体育资源的投入,同时,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形式,整合八家大型公司参与体育产业建设,确定了“一县一品牌,一景一特色”的布局。其中,水城以滑雪为主,钟山区以马拉松和登山为主,盘县以坡上草原户外运动为主,六枝以水上项目为主。六盘水将拓展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积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赛事,打造户外运动城市品牌,加快户外运动基地建设,让户外运动与全民健身同步进行,让旅游休闲与体育锻炼同步发展。
赛车竞技:“速度”与激情
“天然的山地赛道、凉爽的气候条件、热情的比赛氛围,贵州是全国赛车手最喜欢比赛的地方。”知名赛车手石春雷说。
2000年,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第一次走进贵州,“梵净山杯”开创了贵州汽车运动的新局面。15年来,贵州已在六盘水、金沙、开阳、平坝等地举行了汽车拉力锦标赛,多名国内冠军级车手前来感受贵州山地赛车运动的激情。
“在贵州举办的拉力赛往往要限定人数,因为想来的选手太多了。”石春雷说。为了提升速度和性能,赛车没有安装空调,对于赛车手来说,车内高温是一项挑战。在贵州比赛,凉爽的气候能够提升赛车手的舒适度。并且,贵州山地较多,赛道更刺激,特别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贵州对赛车运动的热情度极高,“观众最多、激情澎湃”。
贵州本地的车队和车手也实力雄厚。在全国注册的2000多名赛车手中,贵州有700多人,贵州开阳车队、贵州百灵车队等在全国鼎鼎有名。在毕节金沙、六盘水、贵阳青岩和黔西南等地承办的国内国际赛事上,贵州的赛车手不断夺取佳绩。
“贵州的赛车运动已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尤其是2014年在平坝县举办的短道拉力赛,获得了‘与国际接轨’的好评。” 石春雷说。
如今,在“打造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大省、体育强省”的布局中,贵州赛车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家车队及企业纷纷“出招”,推动赛车从项目到事业,从事业到产业。
2014年8月举办的“青岩古镇杯”全国短道拉力锦标赛,共有180位赛车手参赛,吸引了数千名观众。贵州首个国际级赛车场——骏驰国际赛车场也在此次比赛中投入使用。这是一家集汽车站比赛、跨界拉力、拉力练习和商业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国际赛车场,也是贵州省第一个标准的F3赛车场。从此,汽车运动成为青岩旅游的又一张名片。
2015年1月,贵州首个WRT女子拉力赛车俱乐部在贵阳成立。俱乐部成为君视贵州女子拉力车队车手们的“落脚点”,同时也是社会车友与车手们沟通交流、学习探讨的平台。俱乐部成员杨涵淇在“青岩古镇杯”全国短道拉力锦标赛中,斩获1.6L组冠军宝座,成为贵州第一位在国内大赛中获得冠军的女赛车手。
2015年8月,贵州省汽车运动产业基地和贵州省青少年卡丁车运动基地正式揭牌,将对贵阳花溪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和全省汽车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全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赛车产业也会随之走高。业界人士认为,五年内赛车产业将达60亿规模。对此,石春雷期望贵州发挥山地优势、气候优势和车手优势,把分散的赛事集中,推动赛车运动形成真正的产业。“关键在于集中力量培养市场、营造氛围,打造中国赛车的贵州名片,在产业发展上展现贵州的速度与激情。”
- 上一条:体育牵手旅游 如何走得更远
- 下一条:中考“体育”成必考 学校体育迎来“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