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日前,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全国共有1801家景区上榜,这其中,我省有172家景区。景区被列为“价格信得过”,一时间,无论景区自身还是当地旅游部门,均作为一项极高的“荣誉”大肆宣扬,景区将其作为体现自身“含金量”的标志,当地政府则在攀比自身入选景区数量。
与受惠方高调宣扬荣誉不同的是,名单一公布,便引来了媒体和网友的一致吐槽和质疑。例如,北京为何无一家5A级景区入选?为何缺乏公众参与的评选和认证?景区所作的价格六承诺谁来监管和督责?甚至还有媒体指出“应废除类似这样的评选”……
原来,为解决部分景区票价乱象、规范景区票价秩序,国家旅游局今年3月在全国启动了创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活动,按照规定,凡是景区自愿作出“全国实行一票制”“价格无欺诈”“特殊人群优惠”“预约优惠”“三年不涨价”等六项承诺并签署承诺书,景区就自动成为“价格信得过”景区。从活动流程看,完全是景区“参评即入选”,任何景区只要认为自己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不用经过任何筛选和评定就自动入选。
虽然国家旅游局在面对社会质疑时表示,名单的推出不是国家旅游局对景区价格体系的评定和认证,而是景区对未来、公众的一个承诺和表态,表明自己符合“价格信得过”六条标准,并愿意接受公众监督,“这是逆向思考,自下而上地推动问题解决,也就是把对景区价格体系监督的权利交给社会,让公众进行监督。”
笔者认为,此次名单名称是“价格信得过景区”,顾名思义,这是一项正面、荣誉榜单,而这事实上也已经被景区和辖区政府部门作为了一项荣誉。既然是“荣誉”,就应该有“褒优促劣”的功能,应该更加严肃、更具公信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荣誉”的积极作用。
首先,活动发起方和榜单制订者的初衷是让景区在未来对公众能有个承诺,但由于该项“荣誉”的“不够严肃”、缺乏公信,影响了一些景区的参选积极性。从数据来看,即便是一块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荣誉,首批参选景区也不过20%。有些5A级景区向笔者坦言:知道有这个活动,但是景区没报名,原因就是感觉这个榜单“缺乏分量”,参加与否“意义不大”。
其次,目前的“信得过景区”,由于参评即自动入选,既没有经过旅游管理部门评估和核实,也没有体现公众口碑民意,几乎成为一份“毫无含金量的榜单”。入选名单中包括了刚刚被国家旅游局点名警告、正在整改的景区,甚至还包括跟旅游价格无关的免费景区,这会对消费者形成一定误导、给消费者可能造成伤害。
因此,“价格信得过景区”的评选,不妨一改“签个字就成为信得过”的单调流程,增加旅游主管部门的评定和认证,同时,景区票价价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欺诈和优惠政策是否落实等,游客最有发言权,在评定和认证的时候,最好能充分考虑游客和网友的意见。
2015-06-01 09: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