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用宾馆客房的“六小件”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2016年04月14日 作者: 人气:1259
宾馆“六小件”,实际使用中浪费普遍,长期积累,造成的污染也不可小觑。一些地方曾出台禁止宾馆酒店免费提供“六小件”或鼓励宾馆酒店不提供“六小件”的政策,但由于缺乏刚性规定,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要减少浪费和污染,需要多样性的配套政策。

  宾馆“六小件”,实际使用中浪费普遍,长期积累,造成的污染也不可小觑。一些地方曾出台禁止宾馆酒店免费提供“六小件”或鼓励宾馆酒店不提供“六小件”的政策,但由于缺乏刚性规定,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要减少浪费和污染,需要多样性的配套政策。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相关宣传的增多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宾馆“六小件”(即一次性牙刷、牙膏、香皂、浴液、拖鞋、梳子等洗漱用品)的使用量与早些年相比有所减少,但不理想。有专家表示,“六小件”大幅减少,还需假以时日,同时配合政策手段的多样化和激励机制的探索。

  执行缺乏刚性,“六小件”并未因禁令而大量减少

  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禁用、少用宾馆“六小件”的政策。拿广东来说,早在2010年,广东省旅游局发布《关于我省星级饭店逐步取消一次性日用品的通知》规定,自当年10月1日起,省内星级宾馆酒店将不得再主动配送“六小件”到每个房间,仅在客人提出需要时配送。待条件成熟时,可改为有偿配售方式。

  禁令出台后,“六小件”并未应声消失。近日,记者在广东和南京走访多家星级酒店和快捷酒店,发现无一例外都免费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就连2010年3月自行取消免费提供“六小件”,改为有偿提供的广州7天连锁酒店,也表示已经恢复了免费提供。

  禁令执行缺乏刚性,是宾馆酒店采取观望态度的主要原因。一位星级酒店负责人透露,旅游局的禁令发布后,酒店又收到其他信息规定暂缓实施,于是直到现在都没有实施。而广东省人?的《办法》在最终实施时,关于罚款的规定也被取消。

  与此相关的,是酒店和消费者反弹强烈。赞同者当然不在少数,但仍有不少人认为,用免费提供的洗漱用品,是长期以来住酒店形成的习惯,一时很难改变,强制不提供或有偿提供会恶化消费体验。某大酒店大堂接待人员坦言:“都提供啊,哪家不提供?我不提供,不是显得很另类?酒店业竞争这么激烈,服务打折扣会影响我的竞争力,造成客源流失。”

  客人的环保意识在增强,使用量总体减少一成左右

  不过,政策执行有难度,不代表一点效果都没有。

  东莞是全国星级酒店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东莞市旅游饭店协会会长梁永雄介绍,政策出台后,他们在110家会员酒店中进行了全面的宣传,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要求各酒店在显要位置张贴宣传标语,提高住客的环保意识等等。“具体少用多少‘六小件’很难统计,我的酒店大概10%是有的。”梁永雄说。

  缓慢起效的原因是多重的。大背景当然是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禁令出台后引发的社会争论和形成的舆论热点,加上媒体的连番报道,起到了不小的宣传作用。

  酒店的宣传也功不可没。在东莞会展酒店,卫生间墙上的标牌上写着:“在清洗毛巾的过程中,大量清洁剂会造成河流和海水的污染。为给环境保护作出一些贡献,您可以重复使用您的毛巾……”床头柜上也有温馨提示:“每日,酒店需要洗烫大批床单,不但消耗水和能源,大量清洁剂也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如果您愿意再次使用床单,请将此卡放在床上。感谢您对环保的支持与贡献。”

  此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酒店利润变薄,也希望尽可能减少相关成本。梁永雄说,我们提倡,酒店对于连续多日居住的客人,洗漱用品不用每天都更换;只住一位客人的房间,其中一套洗漱用品拆用后,不用立刻扔掉并且新换一套,尽量提倡重复利用。

  一禁了之不现实,尚需多种配套的政策手段

  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六小件”,对于环保节约的效果显而易见。据广州地区酒店行业协会对近10家酒店每天产生的可回收垃圾的调查,如果一家星级宾馆有房间100间左右,按照八成入住率计算,每套“六小件”包含了独立的10件物品,每天产生垃圾就达到了800件,总重量约为6斤半。洲际酒店集团广惠佛区域总经理曾广林说,不少国外酒店不会提供“六小件”,很多来自国外的客人也都习惯自备牙刷等洗漱用品。

  “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些瓶颈,例如国家星级酒店的评定标准还没有修改,其中将提供日常洗漱用品作为内容之一,就影响了酒店的积极性;从方便客人的角度来说,如果不免费提供又有强制消费的嫌疑。”于学荣告诉记者,提倡和反对的声音都存在,当前来看还需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过渡期间也可以尝试通过逐步适量收费的市场杠杆,来培养消费者自觉“绿色出行”的理念。

  不过,即使拥护者众,也不能只念“禁字诀”。广东金融学院国际旅游与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刘伟认为:“方向是对的,但若做硬性规定或罚款的金额较大,实施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政府是否有这么多人去执法呢?”他认为,由于消费者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强制推行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要不就保证有严格执法,否则应当以鼓励为主,多点公益宣传可能效果更好。”(本报记者 贺林平 姚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