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旅游供给侧要做些什么?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2016年01月08日 作者: 人气:123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

  从低水平的供需平衡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从排浪式的消费需求到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以消费新热点、消费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正引领我国消费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品质消费、个性消费、绿色消费、体验消费和智能消费,成为消费升级中最具代表性的“蓝海”。

  如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提高供给能力,改善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百姓生活新需求?新年伊始,部分消费者向本报记者畅谈了他们的感受和看法。

  ——编 者

  关键词:品质

  追求格调,多花点钱也乐意

  本报记者 林丽鹂

  “这次去日本想多买一点化妆品,东京银座的商场里,每位游客限购3瓶奥尔滨健康水,我和男朋友一口气买了6瓶。”前不久,上海某文化传播公司员工王晶晶到日本旅游,购物占去了近半时间。

  说起这几年花钱习惯的变化,王晶晶说:过去洗发水哪款特价用哪款,现在为减少掉发,专门改用无硅的;过去化妆品用佰草集,现在针对痘肌调理改用奥尔滨的;过去服装鞋帽喜欢跟风淘宝爆款,现在换为专柜品牌。“过去买了一堆,却没几件能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现在讲究少而精,单价虽贵但穿的次数多,反而不觉得浪费。”

  王晶晶坦言,近年来,自己“从头到脚”体现着向品质消费的升级,背后反映了消费理念的变化:“过去追求的是基于价格的性价比,买东西线上线下先比价;现在追求的是基于品质的性价比,只要物有所值,更有品味和格调,多花点钱也愿意。”

  像王晶晶一样,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选择。然而,面对消费需求的升级,国内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往往不能与之匹配。

  以化妆品为例,国外产品不仅针对性更强、种类更多,而且换代更快。“比如韩国发明的气垫BB霜能满足快速补妆的需求,但国内化妆品行业却鲜有类似的创新。”王晶晶说。

  在品质保障上,以母婴产品为例,海外代购优质奶粉在国内有巨大需求,而说起国内奶粉,由于前些年个别公司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王晶晶依旧觉得不太放心。

  至于服务品质,王晶晶说:“在国外专柜即使只看不买,售货员也会耐心介绍,但国内很多售货员都是‘看人下菜碟’。”

  王晶晶认为,随着国内消费转向品质消费,商品结构正从低档次、无品牌升级为中高档、品牌消费,“如果中国制造的产品能有同样的品质保障、同样值得信赖的品牌,我当然更愿意在国内买。”

  记者点评:

  海外购物“疯涨”,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更折射出长期以来国内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些年,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了,愿意通过个性化的消费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品质。可看看市场上,要么是毫无个性的大路货,要么是生硬模仿的山寨货,能满足消费升级的商品选择性小。适应品质消费新需求,既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与消费需求的匹配度,也要创新商业模式、营销技术,让品质消费新需求与新供给形成良性互动。

  关键词:个性

  时尚新潮,玩出特点才精彩

  本报记者 王 珂

  “旅游不是随大流地观光留影,而是玩出特点才精彩。”今年元旦,北京朝阳区金台里社区居民王伟和妻子到海南三亚旅游,“时尚自我”成为小两口安排行程的首要标准。

  王伟说,整个旅程中,订机票、酒店甚至餐厅,全都通过在线旅游服务平台,经济实惠又契合需求;逛景点、买东西先看评价,不一定选择传统路线中所谓的“必看”项目,而是根据个人爱好有所取舍。“如此一来,旅程并不只是出门那几天,而是延长到整个旅行过程,参与感更强,体验也完全不同。”

  “要个性不要模仿,要时尚不要大众”的消费观念,在旅游市场表现得比较明显,一批定制旅游产品风生水起,自由行产品增速惊人。不久前,自由行服务平台蚂蜂窝旅行网发布的《全球自由行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自由行市场同比增长了16.7%,是全球平均增速的3倍。

  不只在旅游业,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在其他行业也渐成趋势。人们在购买产品时,关注的层面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延伸到与产品有关的其他环节。比如,买一件衣服,除了要看合不合身、舒不舒服等基本条件,可能还在意衣服的设计师、设计风格甚至背后的文化因素。

  崇尚个性的消费,为市场带来新动力。在服装业,“大路货”利润越来越薄,设计师品牌却能赢得一批忠实粉丝;在礼品业,“撞脸”纪念品遭遇寒流,定制纪念品和礼物却成了不愁销路的抢手货;在餐饮业,环境一般、毫无特色的餐厅生意冷淡,各种时尚主题餐厅却人潮涌动;在零售业,体验不佳的传统百货门可罗雀,注重娱乐、休闲功能的购物中心却人满为患。

  记者点评:

  对于正在变化的新需求,很多生产者并不是没有察觉,但改变的动作还不够快,认识也存在一些偏差。有人甚至认为,个性、时尚无非就是价格高一些,营销手段多一些。如此“换汤不换药”地对待消费者,只能说是心思动歪了。消费者注重个性化和时尚化,但并不意味着是在盲目追求高价。说到底,消费者痛点在产品,企业改善的核心也在产品。不妨学一下奔驰公司“用造艺术品的态度造奔驰”,把精力放在供给侧的产品创新上,靠过硬的、有特色的产品赢得青睐。

  关键词:绿色

  安全环保,健康生活最金贵

  本报记者 成 慧

  “一霾再霾的日子里,全靠空气净化器和绿色植物了。” 赵熙在北京某外企做财务工作,最近她又在网上买了一台空气净化器,“办公室里、车里、家里,一个都不能少。”

  就在一年前,赵熙的网购记录里还没有空气净化器这个品种,如今却成了她浏览网上商城的“热词”:“这个冬天北京隔三岔五有雾霾,每次和朋友聚会时,如何选购空气净化器都是讨论最热烈的话题。”赵熙发现,北京发红色雾霾预警的那几天,空气净化器在网上卖得更火,“有几个提前看好的型号还没等付款就被抢空了。”

  其实,不仅仅是空气净化器,这段时间以来,赵熙关注的绿色消费品越来越多:“我在网上选购了有机蔬菜,家里装上了净水器;选购家电时也更看重节能环保指标;出门前要看空气指数,戴好围巾口罩来‘武装’自己;为了躲霾,要经常上健身房锻炼或去养生馆理疗。”

  不过,赵熙觉得绿色健康产品和服务仍存在“短板”,比如一些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还有些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打着绿色健康的旗号,靠炒概念赚吆喝。“拿防雾霾来说,口罩和空气净化器卖得红火,可品牌商良莠不齐,价格相差悬殊,还听说不少空气净化器就是个噱头,实际效果有限,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消费者该如何选择?从更广义的健康来看,社区健身房不多,美容养生馆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满足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找到满意的产品、服务,不太容易。”

  “希望绿色健康产品和服务更好更多元,让消费者能将绿色健康生活进行到底。”赵熙说。

  记者点评:

  “世界上有一千多种疾病,但健康只有一种。”如今,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从生态有机食品到空气净化器,从体育健身到高端医疗,人们对健康、安全、绿色的关注,引爆一个个消费新热点,也对有关商品和服务供给提出了新要求。挖掘居民绿色健康消费,要补上供给“短板”,防止盲目跟风炒概念,抓住身边的绿色、健康新需求,扎扎实实地在供给侧下功夫,提供更加低碳环保的绿色产品,创新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和职业类别的健康服务,以优质的新供给丰富面貌一新的消费市场。

  关键词:体验

  服务好了,腰包掏得更痛快

  本报记者 杜海涛

  临近下班,北京某出版社员工王洁习惯性地拿出手机,用某美食APP叫了一份比萨外卖:“上小学的儿子爱吃比萨,家里又没有人做饭,叫外卖最方便。”通常,只要40分钟,王洁到家了,外卖也送到家了。

  打开微信就能点餐,扫扫二维码还能打折, O2O外卖这种新型的餐饮服务方式真是红火。目前,不仅美团、百度、饿了么等各大电商纷纷抢滩O2O外卖市场,也有一些餐饮企业依托微信朋友圈或手机客户端,构建自己的外卖营销网络。

  但是,外卖O2O远不是建一个微信公号、吸引粉丝、再进行线下推广这么简单。王洁说:“按往常,外卖送到家,顶多40分钟,可有一次等了足足一个半小时,派送员还是没有来。”由于正值饭点,王洁和儿子饿得团团转。原来,派送员是新来的,对小区环境不熟,又比较腼腆,不好意思问路,在小区里转了半个多小时,硬是没找到王洁家的门牌号。

  还有一次,王洁叫了一份比萨和两杯饮料。不知什么原因,在派送过程中饮料的包装破了,直接浇在了比萨上。派送员一个劲儿地赔礼道歉,表示愿意重新送一份。王洁看看时间不早了,派送员也不容易,就不情愿地签收了,只是提醒派送员下次一定小心。

  王洁觉得,外卖O2O的核心是服务,消费体验最重要。“如果一个人点三次餐有两次迟了40分钟,那他肯定很难再点第四次了。网上订餐也好,手机订餐也好,很多餐饮企业都能做,但如果你派送的外卖送到时都凉了,那么你的微信端、客户端做得再好、再漂亮,也没有什么意义。”

  王洁说:“互联网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互动性更强、便利性更大的消费选择。但无论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归根到底都要保证服务品质,保障顾客利益。如果只靠营销炒作吸引眼球,哪怕给的‘红包’再多,也很难留住客户。”

  记者点评:

  从“有钱花”到“会花钱”,如今,更多的人愿意“掏腰包”买服务,但也会考虑“腰包”掏得舒服不舒服、痛快不痛快。住宿餐饮、健康养老、体育文化、教育培训,类似的生活服务领域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这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创业机会,但要让消费者痛快地掏“腰包”,也不是容易的事。面对更加挑剔的消费选择、更加新颖的商业模式和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如何通过优质服务提升消费体验,是一道绕不过的坎。

  关键词:智能

  网络通畅,掌上消费盼轻松

  本报记者 常 钦

  “用QQ音乐听着旅游目的地的民乐,电子书上翻阅了当地的民俗故事,提前在猫眼上预定了到达当晚的电影票,真是科技改变生活。”这是27岁的宋娅晨一次短途旅行中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的记录。

  宋娅晨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她一边摆弄着手机,一边对记者说:“以前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现在科技让手机智能起来,特别是移动在线支付开启了智能消费的大门,二维码、指纹、刷脸等新技术层出不穷,消费方式变得更加安全快捷,几乎所有的生活消费需求都能在‘拇指间’实现。”

  智能化消费深深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第一次上淘宝购物用手机下单;第一次登陆12306网站、不用窗口排长队买火车票;第一次不用担心上辅导班堵车来不及,通过手机购买网络课程随时可以在线学习,“现在这些惊喜已成为我的生活常态。” 宋娅晨说。

  宋娅晨细数着自己上个月的账单,花费大部分是在线支付,主要是B理软件会员、购买手机游戏、订制互联网课程以及订餐、约车等生活服务。

  然而,“拇指间”不如意的事情仍有很多:

  今年元旦,宋娅晨到天津观看跨年演唱会,演出结束时已经是1月1日凌晨,她打算用手机软件叫辆“专车”,入住早已预订好的酒店。可是拿出手机,却怎么也上不了网,宋娅晨只好迎着寒风站在路边拦车。好不容易回到酒店,却发现通过酒店的WiFi根本连不上网,宋娅晨对此很不满。“基础设施跟不上、用不了,信息消费就会掉链子,这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宋娅晨认为,推动智能消费,当务之急是尽快将上网费用降下来,将城市的公共WiFi等基础设施建起来,“这就好比是修路,只有将高速公路修好了,才能让汽车顺畅地跑。”

  记者点评:

  智能消费是最具潜力的消费新领域。眼下,不仅各种智能终端销售火爆,以手机为载体的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消费更被看好。人们对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多功能智能化产品的追求,也引发了对新供给的新期盼。立足新需求、研发新产品,企业自主创新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同时,开辟智能消费的新“蓝海”,需要解决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要真正消除网速慢、网费贵等障碍,让消费者的智能生活更顺畅、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