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全年猛增80场马拉松,却遭来跑者怨声不断
12月27日,2015年全国最后一个全程马拉松赛,新设立的苏州太湖马拉松赛结束。据统计,今年在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达到133场,相比于去年的53场猛增了80场。但在比赛数量激增的同时,赛事管理和服务水平并未及时跟上,跑者的“吐槽”抱怨声不断。
花式跑步跑赛偏离健康本身
随着如今“跑步热”越刮越猛,跑步活动的主办方“脑洞大开”,女子跑、四季跑、彩色跑、音乐跑、荧光跑……噱头一个超过一个。在这个圣诞周末,仅上海一座城市,就有至少4场以圣诞节为主题、主打社交与趣味的路跑赛事相继上演。据了解,此类噱头十足的赛事,一般都是5公里、8公里的短距离项目,并不注重跑步本身,更多是在通过比赛进行一些活动推广。
随着马拉松赛事争夺,一些新兴赛事为了吸引跑者,也有很多“吸引眼球”的噱头抛出。横店马拉松打出了与明星同跑的旗号;高淳马拉松很豪放,跑完全程的马拉松选手,可以领到一公一母两只大闸蟹,也被跑友戏称为螃蟹马拉松;还有诸如“跑遍中国最美的100个乡村”的马拉松系列赛事,主打赛事与旅游、美食相结合。
对于跑步类赛事的分类,上海一家跑步俱乐部的负责人赵斌表示,将来的趋势是专业的比赛更专业,娱乐化的比赛更娱乐。从商业角度而言,民间跑步赛事不再仅仅是体育品牌的天下,时尚、金融、汽车……越来越多和体育无关的品牌将介入到跑步运动中。
他同时表示,既然跑步是一项健康的朝阳产业,还是希望搞噱头的短距离赛事能够从马拉松赛事中剥离出来,“毕竟现在追求刷个人最好成绩的‘严肃跑者’也越来越多,让他们去跑这类短距离项目会很无聊。短距离项目则可以借助噱头,和周边的衍生活动,扩大参与人群,吸引更多人参与跑步。”
优质赛事依然紧俏
在赛事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优质的、老牌的赛事资源依然极为紧俏。近几年,北京、上海、厦门、无锡、杭州等地的马拉松赛事,因为口碑较好,都开始采用预报名加“摇号”的方式。
今年的上海马拉松赛首次“摇号”,半程中签率仅为仅17.4%,全马中签率为28.8%,广州马拉松赛虽然增加了1万个名额,总体中签率仍然不足29%。一些跑友为获得跑马资格不得不托人情,找路子。即将于明年1月2日开跑的厦门马拉松,向中签者开放缴费当日,网站几近瘫痪,遭到不少跑友抱怨。
一些没中签的爱好者不肯善罢甘休,许多路跑比赛都出现了“黄牛”,他们在网络上高价叫卖名额的做法,让很多马拉松爱好者非常痛恨。上海的一位资深跑友徐磊表示,建议大家都不要买“黄牛”的号,“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如果有更多利润可图,就会有更多不跑步的人,去抢一些号码倒卖。”
上马赛事负责人运营方、东浩兰生赛事公司总经理周瑾表示,组委会严厉禁止转让名额,领取赛事包的时候查得非常严格,一旦查明,也会处以禁赛处罚。但在比赛当天,现场逐个检录的难度太大,可能还是会有人“替跑”。
在抢不到号码的情况下,不少比赛出现了“蹭跑族”。“蹭跑族”表现出对路跑运动的狂热,也提升了赛事管理难度,为赛事保障埋下隐患。蹭跑扰乱了赛道沿线补给配备,为赛事安保带来更多难度。最关键的是,他们不曾向组委会提交体检报告,无法被纳入赛事的保险体系,也可能无法被医疗保障所覆盖,一旦出现意外,自身危险性更大。
40多公里的赛道,杜绝蹭跑难上加难。一些跑友建议,能否建立数据库,此次未中签的跑友下次报名优先考虑,这样或许可减少蹭跑规模。
赛事保障水平参差不齐
马拉松赛事欣欣向荣的背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受伤、甚至猝死的现象并不鲜见。2004年至今的11年,中国一共发生了16起马拉松猝死事件,今年是这11年来最多的。
由于不少地方政府看中马拉松带来的宣传效应,支持办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赛事的主办方也急于“上马”,在无法获得足够的赞助经费后,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压缩赛事保障这一块的人员和经费投入。以关系到参赛者安全的补给为例,今年不少赛事的后半段,都发生了补给站没有补给品的尴尬。这在社交网络关于马拉松赛的吐槽中也频频可见。
今年在国内参加了5项马拉松赛事的跑者吴鹏说,一些新办的马拉松赛事在志愿者数量方面并不弱于“上马”“北马”这样的赛事,“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投入的热情也很高,在最后阶段往往是大声呐喊,让选手提速,但实际上那个时候赛道旁的工作人员,更应该提醒跑者不要提速,放慢脚步,安全通过终点站。”
跑步者缺乏科学的跑步观念,也是猝死悲剧一再发生的原因。华山医院著名运动医学专家陈世益表示,马拉松越来越火,但并非人人都适合,大家切不能用一种赶时髦的心态参与其中。
一份调查表明,78%的跑者认为在跑步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是正常状况。大多数赛事要求的体检报告极为简单:脉搏、血压和心电图。即便如此,不少参赛者和体检医院也视之为走过场,甚至有参赛者找关系虚开体检报告。
取消审批权后导致劣质赛事涌现
随着“跑步热潮”持续高涨,加上国家体育总局取消了赛事审批权,马拉松相关赛事极速增长的同时,也给了投机者以钻空的机会。
今年9月3日,就有一伙骗子以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马拉松活动为由,骗走700多位跑友总计2.5万余元报名费。去年的天津武清马拉松赛,则出现违规收取选手报名费后,刁难参赛者不予退款的麻烦事。
今年刚刚创办跑步俱乐部的一位上海资深跑者抱怨,自己原本已经组织数百名跑友前往西藏参加马拉松赛事,“后来主办方宣布因故取消,但报名费迟迟不退还给我们。现在,很多跑友追着我要报名费,但我也是受害者啊。”
“最近我们接到类似投诉越来越多,”中国田协分管陆跑的副主席王大卫说,“结果一查,根本没有在我们这里注册。”他表示,近日以作B为由取消跑友公超冠军资格的烟台马拉松赛,也未曾在中国田协注册。王大卫解释称,田协提供的注册或认证费用并不贵。“我们对线路把关,赛事备案,预案审核,费用是几千元起到上万。这与马拉松整体数千万运营费用相比只是零头。”他表示,田协目前只是提供“指导,监管市场,制订标准”的服务,“因为马拉松本来就不是人人都能办的赛事,它需要丰富的办赛经验,需要有预案能力,需要落实和保障大量的人员、物资。”
审批环节取消后,马拉松相关第三方公司应运而生,办赛门槛大幅降低。比如赛事运营,第三方计时,现场裁判,这都有外包服务。一些比赛为了省钱,甚至采用一些劣质芯片,裁判请的是非跑步类裁判。
由于劣质的、新办的赛事缺乏吸引力,一些赛事主办方甚至虚报人数。今年在上海举办的某项女子马拉松赛,号称有8000人参赛,实际参赛人数大打折扣,甚至最后有男性选手咨询报名,也向他们开放资格,失去了女子赛比赛的意义。
赛事出现过剩征兆或催生小型赛事昙花一现
以上海为例,过去两年,规模化的路跑赛事已基本覆盖申城的全部区县。从中国田协公布的比赛日历来看,单单在明年3月底,就有3场马拉松赛事在上海的青浦、松江和浦东进行,跑步赛事单一、同质化的风格愈加明显。
但相较于几乎翻倍增长的赛事数量,跑步人群壮大的脚步却慢了不少,这一市场已呈现出饱和甚至过剩的征兆。随着赛事的不断密集,将迫使各赛事组织者不断提升赛事品质。
尽管几乎所有赛事都宣称“报名情况火爆”,但乏人问津的赛事并不在少数,有些则依靠着向跑团免费、甚至倒贴钱赠送名额以填充空荡的跑道。如今的跑步市场,供给关系的天平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资深跑者、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陈国强分析,现在跑步市场和受众群体其实是有些虚火,“不仅仅是一些跑者在跟风,一些组织者也在跟风。一些赛事,报名费比上马还要高,就显得很不理智。”
上马经历了20年才有了这么好的口碑,但如今人们已很难有那种耐心,这些赛事如果不是交给专业跑步公司承办,或者说一出身就拥有的高起点的话,很快将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路跑热背后的无限商机,催动着资本疯狂涌入马拉松市场。据统计,今年在上海及周边城市举办了约80场路跑赛事,执行方却只有不到20家。过去由一家赛事公司完成报名平台、赛场搭建、计时系统等全套流程的情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不同环节高度细分的供方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小型赛事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难以为继,未来几年,小型的赛事可能会昙花一现,继而消失。
中国田协副主席王大卫表示,马拉松热潮除了人们健身意识增强,跑步又相对较为便捷之外,时尚元素的注入和社交媒体助推,使得马拉松形成现在迅速发展的局面。他认为,既然放开了审批,未来田径协会的工作就是建立好赛事标准,帮助规范这个市场。“希望能通过降低门槛,集合社会力量,运用各方资源等方式,把马拉松赛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