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专家解读:2014健身人群中青少年和成年人体质怎样
国家体育总局对我国6至69岁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获取有效样本90929例。对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任田野对结果进行了初步解读。
近八成儿童青少年校外“自己练”
针对6至19岁儿童青少年,调查涵盖了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情况以及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度等方面内容。调查数据表明,喜欢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比例均超过90%。“好玩”是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为了“学习体育技能”。在不喜欢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儿童青少年中,“怕苦、怕累、怕热、怕冷”等原因位居首位。同时仍有一定比例的儿童青少年在上体育课或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自我玩耍或自习”或聊天、看别人锻炼等。
田野说,在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中,达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标准的比例为81.7%。而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中,达到这一标准的比例仅为28.6%。每周达到3次及以上1小时大强度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比例仅有8.9%,38.5%的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强度小。由此可见,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有效负荷有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时主要是“自己练”,有指导的人数比例仅为21.9%。田野分析说,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在公共体育场(馆)和社区健身广场,比例分别达到49.7%和26.7%,这些场所及设施通常更适合于成年和老年人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同时,78.1%的儿童青少年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时未得到指导。因此,要发挥校外体育锻炼的健身功能,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符合儿童青少年特点的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发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等青少年体组织的引领作用。
此外,在健身项目选择、体育健身场所、对待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及校外体育锻炼的态度等方面,城镇与乡村的儿童青少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差异不明显。
成年人体质水平略有提高
针对20至69岁城乡居民的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围绕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度、体育健身意识与锻炼项目、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体育锻炼的消费、体育赛事观赏、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等方面展开。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20至69岁城乡居民有50.5%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比去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其中,达到每周一次及以上的比例为39.8%。按“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标准,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的比例为31.2%(含6至19岁儿童青少年人群),与去年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
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原因的前五位依然是“消遣娱乐”、“增加体力活动”、“防病治病”、“减肥”和“减轻压力及调节情绪”。锻炼形式以“健步走”为主,其次是跑步、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足球和篮球。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过体育消费的比例为68.1%,其中,58.5%的人全年消费总额在500元之内。与以往同类调查结果相比,人均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由原有的全年人均消费水平593元提高到645元。体育项目观赏呈现多元化特点,球类项目受关注的程度较高。
田野分析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至69岁城乡居民体质水平略有提高,达到优秀等级的比例为13.8%,与去年相比增加了0.6个百分点,超重、肥胖率降低,分别为33.6%和11.9%,与去年相比均降低了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体质水平差异依然存在,但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