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创业寒冬来临 如何应对

来源:河南户外网 发布:2015年11月23日 作者:懒熊体育 人气:1250
2013年前后,跑步在国内开始流行。产业兴起,大量围绕跑步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迅速出现,跑步类APP红火一时。但经过两年多快速融资和膨胀式发展后,国内基于互联网的跑步创业遇到了瓶颈。

 

  2013年前后,跑步在国内开始流行。产业兴起,大量围绕跑步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迅速出现,跑步类APP红火一时。但经过两年多快速融资和膨胀式发展后,国内基于互联网的跑步创业遇到了瓶颈。

  资本市场走弱的背景下,公司的变现能力和用户的转化率成为投资方考察的重点,单纯的用户数量和一个美好的故事,很难再帮这些公司拿到进一步的资金。寒冬将至,能够融到资的创业团队会生存下来,反之则会被淘汰。

  跑步,作为体育创业中起步最早的领域,已经有项目死掉,有项目在艰难转型,后来者中又有人带来新的玩法和理念,总之所有项目与创业团队都在拼命向前奔跑,寻找可以前进的方向。 要想了解互联网跑步项目,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整个行业的发展。

  中国的跑步热潮开始于2012年前后。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是大众跑步运动快速兴起的重要节点。

  20世纪60年代,北美跑步运动兴起,恰好1970年美国人均GDP约为5063美元,加拿大人均GDP约为5000美元。在中国的近邻日本,跑步热潮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日本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2011年中国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大关,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生存之外的东西,比如健康、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

  从公开的报道数据看,目前中国的泛跑步人群大约在5000万至6000万左右。而根据益跑网的统计,2012年中国大陆的跑步爱好者实际只有500万人。

  对比美国,跑步市场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产业。据《美国2014年户外休闲参与报告》的数据,2014年美国跑步人口为5750万,占总人口18.09%。目前中国参与户外运动的人口约为10%,参考美国户外与跑步的人口比,未来中国跑步市场的规模可能达到2.7亿人,这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巨大市场。

  基于跑步市场的膨胀式发展,众多创业者开始寻找商机。咕咚、动动、益动GPS、乐动力、去动、赛乐跑等基于互联网的跑步项目在2012年前后不断出现。

  从商业模式上看,早期的明星跑步APP基本都选择了包括GPS计步、轨迹、分享在内的功能。 工具属性是大多数创业公司的逻辑起点,因为无论是初跑的小白用户,还是重度跑者甚至马拉松参赛者,都有记录数据的需求。

  到2013年底2014年初,跑步类APP开始迭代,工具属性之外社交需求成为新的发力点 ,几乎所有APP都开始加入社交元素、约跑活动、服务、线下赛事等功能。资本在2014年也特别偏好基于互联网的跑步创业,据《北京日报》报道,2014年约有12个涉及跑步运动类APP获得风险投资,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咕咚,它在2014年3月拿到深创投6000万元融资,年底又拿到3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不过,2015年情况急转直下。今年6月后,二级市场遭遇滑铁卢,直接的影响就是一级市场的创业泡沫退去。跑步类APP竞品同质化严重,模式单一,并且缺少有效的线上变现方式,成为资本方诟病的对象。

  “轨迹类起家的跑步项目已经杀成红海、行业恶斗不断,却始终找不到盈利的式。”一位在跑步领域深耕的创业者说,很多创业公司无法拿到融资,赛乐跑、腾米跑跑等项目都面临困境甚至已经死亡,行业用户量最大的咕咚目前的融资情况也并不乐观。 “目前跑步类APP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变现,咕咚虽然拥有3000万用户,但是跑者停留在上面的时间太短,用户转化率过低,”动域资本分析师冯一凡认为。

  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跑步热潮退去,和诸多O2O领域遇冷并无差别。他们在一个资本膨胀时期,因为线上的渠道和互联网的想象空间受到青睐,当市场遇冷,资本退出,原先烧钱的模式自然是难以为继。

  这种背景下,对互联网跑步创业者来说,必须做出转变。互联网跑步创业的未来到底何去何从,眼下有三种较为可行的方向:

  1.往线下走,切入赛事。互联网跑步遇冷,但跑步市场和需求在整体升温;而市场真正能赚钱的还在于线下赛事,将线上聚合的用户导入线下,或是尝试盈利的首要方式。

  2.线上增加多元化的功能,做增值性服务。比如,将娱乐和游戏元素加入线上跑步的应用程序,延长用户的使用时间。

  3.切入装备,做有价值的硬件设备,开发一些技术含量高的跑步装备。服装、鞋、芯片等等,因为需求人群不断增长,会拥有较大机会。

  其实,分析目前市面上最主要的顶级项目现状,变化已经开始出现。总体上看,悦跑圈和阿甘跑步的表现相对突出,悦跑圈切到了线下赛事交易。而阿甘跑步将跑步游戏化和娱乐化,尝试让用户能够更长时间停留在上面,让变现的几率更高。经历过前期烧钱和燥热的阶段,跑步创业进入相对冷静的阶段并开始尝试商业化,未来或许机遇与挑战并存。